實在太湊巧,寫作進行到此刻電話響了原來是蘋果日報記者來電採訪。
記者訪談的主題是——彰化一對老夫妻,老公慢性病多年均由老婆照料;近期老公精神不太穩定,常對老婆疑神疑鬼問東問西,某日兩人大吵一架,老公竟拿鐵槌把老婆活活打死,4小時後才通知親友。
可以想像這位70 多歲的老翁坐在了無聲息的老婆旁邊,望著血肉模糊的身軀在想些什麼? 他後悔嗎? 他清楚自己因為缺乏對症下藥的治療,以致親手槌死糟糠之妻嗎? 或者他始終在沙文主義「我對你錯」的強勢心態下過日子?
邁向樂活的心態調整
我整理出三個重點分析給記者,各位不妨參考並歡迎指正。
一、女人不該是照護首選
傳統觀念認定媽媽、媳婦、女兒理所當然該照顧家中男性成員,卻乎略了她們也是血肉之軀,無法負荷長期照護病人造成的身心疲憊焦慮。被照顧的人還活著,照顧者卻早早離世的事件不是時有所聞嗎? 針對這點,整個社會需要調整思維——女人(老婆、媳婦、女兒)不該是照料患者的首選或唯一角色。
二、調整觀念從自己開始
學習新的醫療資訊、尋求社會機構的協助,對沒有「病識感」的家人應儘速送往專業醫療機構,才能解除「自身難保」的危機。必要時請召集家人並嚴正求救:「我已無力負荷請大家協助照料。」才不致造成一人獨撐悲劇收場的慘況。
三、學會原諒自己
再強壯的身體、再了不得的家事管理能力,或再疼惜老伴,都不該犧牲自己的健康甚至性命換取不可知的未來。申請政府的「喘息服務」或補助金,找居家護理員幫忙等方式,都強過一個人「獨撐」未知的明天。
遺囑的訂定
儘管現代社會大家都忙,年輕子女還是應該介入老爸老媽的照顧行列,不見得凡事要親力親為,用心陪伴年邁雙親協助他們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若能心平氣和討論未來照護計劃就太理想了。
試想,彰化這位被老公用鐵槌敲擊致死的老媽媽可能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多年辛勞不但沒得到老公感謝,還被欺凌致死。如果有遺言,她會怎麼說呢?
遺言等於寫入「遺囑」的交辦事宜。我們這一代的大大人多少視立遺囑為往後的事,何必想得太早。
猶記第一次提筆寫遺囑是深受一位老師的感召:她教導的專科學生個個刺龍刺虎難以管教,就在痛苦萬分考慮放牛吃草之際,靈光一閃!「何不讓學生在生活輔導課時練習寫遺囑?」
在她善心善意的前導下,學生從抗拒老師:「妳想詛咒我們早死嗎?」
經過一次又一次耐心、靜心的鼓勵引領;有人邊寫邊流淚,開始懂得感恩家人,還有人問:「我從小沒有爸爸、媽媽,連阿嬤都走了,我的遺囑要寫給誰 看啊?」
「你有我啊!」老師毫不思索地用真誠的眼神望著學生。
這是偶然在報上看到的文章,既震撼也非常敬佩這位老師,心裡從此埋下一粒種子―—那一天,勇敢寫遺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