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好幸福

請先登入會員!

登入會員您可享有以下服務


收藏喜愛內容

參與專屬活動
立即登入
X
首頁 > 玩味生活 > 生活美學 > 發揮本性,擁有理想的自我

玩味生活

發揮本性,擁有理想的自我

彙整編輯/林玫妮、摘自/《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王溢嘉著/有鹿文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字級:
加入收藏

在當今的社會裡,很多人都高呼要「做自己」,但若問「你想做什麼樣的自己?」「你心目中理想的自我是何種模樣?」多數人卻都答不出來,這表示大家只是隨便嚷嚷而已,根本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所謂「理想的自我」,並不是指容貌、穿著等外表,而是你想擁有什麼讓你自覺滿意的品性或特質?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自覺滿意的人生,那就必須把這個問題想清楚,因為成為「理想的自我」正是你所要追尋的重要理想之一。

 

「仁」與生俱來,不假外求

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的自我」是要成為一個君子,而君子應該具備的最基本品性是「仁」。在《論語》裡,提到最多的語彙就是「仁」,它不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更是他所有思想的基礎與根源。

很多人以為,孔子高呼了兩千多年,但我們所處的依然是「不仁」之人充斥的「無仁」社會,所以孔子可能陳義過高。其實,想要擁有「仁」這種品性,並不困難,更無需刻意栽培,因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孔子認為「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之一,也就是來自孟子所說的「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同感心,它不假外求。

近年來,大腦科學家對人類腦部的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顯示,我們在目睹他人受痛苦的影片,或只是聽聞對方痛苦的描述,腦部相關部位就會出現跟對方(真正受痛苦者)類似的反應,這表示對他人的痛苦或快樂,我們的確能感同身受,也就是「人饑己饑,人溺己溺」是符合科學的論述。所以,以同感心為基礎的「仁」為人之本性是千真萬確的。

 

表現仁愛之心的兩種方法

那要如何對他人表現仁愛之心呢?最基本的原則還是以同感心來對待他人。消極的做法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除了「如果你不想被別人侮辱,那你就不要去侮辱別人」這類大家耳熟能詳的模式外,還包括「如果你討厭噪音、討厭髒亂,那你就不要大聲喧譁、亂丟垃圾、隨地吐痰去為別人製造噪音、製造髒亂」,這類侵犯他人權益,跟「公德」相關的行為。

積極的做法則是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自己想要過幸福快樂的生活,那麼就會希望別人也都能過幸福快樂的生活。這跟佛家所說的「自他不二」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正表示孔子所說的「仁」跟佛家的「慈悲」有很大的交集。

上一則 看更多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