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希望自己能有個快樂的人生,最少也要快樂多於痛苦。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句諺語卻透露,人生是苦多於樂的。其實,沒有人真正去算過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比例,要算也算不出來,重要的是我們整體的感受,而歸根究柢,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認為什麼是「快樂」?又要如何去得到「快樂」?
關於快樂的第一個祕密
《論語》開宗明義,談的就是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其中,「學而時習之」談的是我們在從事自我砥礪、自我完善過程所獲得的快樂;「有朋自遠方來」談的是走出自我、與人交往過程所獲得的快樂。
這兩段話告訴我們關於快樂的第一個祕密:快樂是學習、工作、交際與各種活動的副產品,而不是直接、刻意去追求的東西,你愈刻意去追求快樂,它可能就離你愈遠。而一般人對於快樂的因果關係也常有所誤解,大家普遍認為是自己心情愉快了,才會去做某事;但更多的情況是先做了某事,心情才變得愉快。譬如孔子很喜歡唱歌,但這主要是唱歌讓他感到快樂,而不是他快樂了才唱歌。所以,想要快樂就不能消極呆坐,等待快樂自動降臨,而要積極去從事各種活動。
第二個祕密:開發自己對快樂的感受力
「人不知而不慍」說的其實也是快樂。得不到別人的了解、肯定,通常會讓人苦惱,但如果你能不為此而苦惱,少一點苦惱就可多一點快樂;而更積極的則是從多數人認為痛苦的事情裡「發掘」出快樂來。
譬如很多人認為清貧生活是種痛苦,但孔子卻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快樂其實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如果你內心寧靜祥和,讓你的感受力全開,那麼就能像弘一大師般體會「鹹有鹹的滋味,淡有淡的滋味」,粗茶淡飯中也有被你所忽略的快樂。
這是關於快樂的第二個祕密:與其向外追求更多的快樂,不如向內開發自己對快樂的感受力。就像德語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說:「如果你的日常生活看起來很貧乏,不要怪生活,要怪你自己,怪你無法像個詩人召喚出生活的豐繁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