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雖然說是人的本性,但卻常常受到個人私欲、情緒的蒙蔽,不僅無從發揮,而且還會讓人做出違背仁愛的種種過錯與惡事,最明顯也最多的就是因為一己的方便、放縱,而做出侵犯他人權益、有失公德的小錯小惡。即使像顏回這麼品德優秀的人,也只能「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其他人就更等而下之了。
多親近有仁德的人
話雖如此,但孔子還是認為「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里仁〉),因為屬於我們本性的「仁」只是暫時迷失而已,要將它找回來其實也不是太困難的事,對此孔子建議了兩種方法。
一是他對顏回所說的「克己復禮」(〈顏淵〉)─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讓言行舉止都能合乎禮節。因為所有的禮節都是以「仁」為出發點建立起來的,你只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就能像後來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恢復你原有的仁愛之心,並進而讓它成為你行事的準則。很多人想必會認為這四個「勿」陳義過高,確實如此,但如果把它們視為一種理想境界,放在心上,一發現自己越了線,就拉回來一點,那麼久而久之,自然就能見到功效。二是像孔子對子貢所說的「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靈公〉),多多親近仁德之士,多多以他們為典範,經由觀摩他們的高尚言行,也能召喚出自己心中本有的仁心與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