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別忘了,今晚我會拿著威士忌,在那棵大樹下等你。」臥病在床的男子,虛弱地露出神秘笑容,看著床邊這位「酒肉朋友」。抹去臉頰上的淚水,朋友爽快地回應:「那有什麼問題!」
當晚,男子便安詳離世。
有人說,道別是一門人人都必須修習的學分,懂得愛,也要懂得放手。面對摯愛的離開,心中即便有萬分的不捨,還是要勇敢地放手,陪所愛的人走完最後這一哩路。當然,告別有很多種方式,有時候,一句話或者是一個小動作,往往比你想得還要充滿力量。
死亡像房間裡的大象
英文裡有一句諺語:「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房間裡的大象)」,隱喻死亡就如同房間裡的大象,明明就在眼前,若要說看不到,其實只是不願意去面對罷了!有臺灣安寧之父之稱,同時也是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的創科主任賴允亮醫師,帶著堅定的語氣說:「死亡就是這麼一回事,每當提到,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但問題仍舊存在,並不會因為逃避而改變。」
在安寧緩和醫療中,不論醫療與護理人員多親切,病房的佈置再怎麼溫馨,事實上,都很難進入那些面對死亡的病人心靈深處。賴允亮說,有些工作人員很有心,去探訪病人時,會不斷給予適當的鼓勵與關懷,但是後期病人與家屬的苦,並不是單就同理心或安慰能夠緩解的。唯有在「愛心」與「熱心」上豎立標竿,讓專業人員有明確的目標、病人的症狀有可評估的標準。否則,善生善終與善別的理想,只能淪為一個口號。
3個循序漸進的目標
賴允亮憶起,曾有一位患者,用虛弱的聲音對他說:「醫生啊,我覺得自己正躺在沙漠上,有一大群的禿鷹在天空上盤旋,等著我走了之後,立刻下來啃食我的身體。」
面對死亡,當事者的心情,不是我們能夠輕易體會的,因此在這之前,有3個重要的目標,需要陪著患者一起走過:
1.維持身體舒適:本身為腫瘤科醫師的賴允亮,知道隨著體弱與疾病進展,病人會有許多不適的症狀。他強調,安寧療護並不是不治療病人,而是使用最適當的方法,積極地減輕症狀,並且持續照顧到最後一刻。因此症狀處理是安寧療護的重要基石。
2.家庭與心理社會:走到人生最後一步,病人心裡一定有許多話想要表達。透過安寧工作人員的協助,讓病人與家屬能把握相聚的時刻,互相道謝、道愛、道歉與道別,這是安寧療護中所強調的「四道」人生。
3. 心靈/靈性層面:這個階段是最困難的,當知道自己將面對死亡、死亡後的世界又是如何?對於未知的焦慮、自我一生意義的探尋,這些都屬於靈性的議題。該如何面對、抒發,都是所有當事者與家人、安寧團隊所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唯有心靈平安、安適,才能達到逝者善終、生者善別的目標。
賴允亮強調,不少人將安寧病房當成是一個終點站,其實它的實際面就如同它的原文字義,應該是休息站。專業人員能做的,就是在一旁協助、與他們伴行這一條辛苦的路,並用心了解患者的人生故事,為他們找到新的目標,有了勇氣,才有辦法繼續走前面的路。
勇敢面對 就不可怕
也許,「安寧人」的心特別柔軟、也容易感動。對於生離死別,會有著與其他醫護人員不一樣的理念。賴允亮表示,人的生命如同自然中的禾稼草木,各有茂盛與衰敗的時期。醫護人員,就如同生命中的園丁,無法違反四季更迭,也無法悖於自然法則讓植物強行生長。但是,卻可以在順應天理中,讓每一季的花草各按時期、生長美好。
東方人對死亡的談論十分忌諱,但是生命中的下一秒都是不可預知的,正因如此,許多人面對死亡仍是措手不及。「我要去睡了」、「我先走一步囉」,都是在一般對話中對於「道別」的描述,這樣的情境,也讓人覺得比較舒坦。除了「道別」,「道別」之前的準備更是不論老少都應該提早思考的問題。「我希望如何被照顧」、「我希望見哪些人、到哪兒走走看看」,這些更是增加對於生命的尊重與自主權的掌握,讓你的人生旅程,按著自己所訂、過得精彩。
勇敢的去看、去聽、去說,認識死亡之後,回過頭來,剩下的就是對生命的無限珍惜。在最後的這一段路,安寧療護所給的協助有限卻也是無限,這一場人生的畢業典禮,該怎麼過、怎麼做,將掌握於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