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定義「有趣的生活」?
對很多人而言,照顧三餐、養活一家人都來不及,那還有閒暇念及個人的吃喝玩樂?
積習已久,大大人好不容易可以喘口氣,關於什麼叫「為自己而活」?根本就沒想很多―再說吧! 不就一天過一天嗎? 根據社會學家觀察,發現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退休生涯規劃:美國人多數是夫妻結伴海外旅遊;英國人積極規劃創業新生涯,不想浪費任何時間;日本男士退休後少有應酬,每每在家對妻兒發號施令,老婆則規劃熟年離婚;華人地區(包括馬來西亞、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在我巡迴演說的接觸裡發現多數以「含飴弄孫」為生活目標;新加坡退休金高,子女多半希望爸媽不再操勞,所以大大人過得悠閒得多。
看來美國的大大人比較懂得享受有趣生活,也承襲祖先勇於冒險的基因,常到世界各地探索,接觸不同族群、享受不同美食、飽覽不同風光景色,趣味多 多啊!
華人的大大人比較務實,不重個人享受,心心念念為兒孫存糧、為兒孫賣命,外出打拼的兒女把第二代交給爸媽公婆教養比比皆是;離婚子女乾脆把孩子丟回家,認定老人家會接手的也不在少數。
「走不開」是華人老爸老媽的心結,過度寵愛兒孫,在人際關係的分際上沒有給兒女機會教育——必須尊重父母需要獨立的生活空間和休閒時間。這種原生家庭「剪不斷.理還亂」的臍帶關係,糾糾纏纏地讓華人的大大人陷入日常生活的滾桶,脫身不得哭笑不得。
近日,在演說會場與讀者來函中欣然見到一股新趨勢:出現了勇敢的聲音, 他們打破傳統,理直氣壯地對下一代說:「自己的孩子自己帶,我們需要過自己的日子。」
勇於對兒孫說:NO!才有機會重新享受人生的樂趣。而人生的樂趣,不就是需要來點冒險嗎?「冒險」這兩個字對華人是既生疏又擔心,那個「險」字,說明做了某事可能產生的危險、風險。這是華人家長教育子女時的一個迷思,若用在自己身上, 更是對新鮮的活動、挑戰的任務保持距離以測安全。
其實,大大人早已經歷不少冒險只是不自知而已;冒險,可以從兩個角度 看待。
一、人生抉擇的冒險
例如:轉職、搬遷、離婚、創業、合夥、投資、移民、東山再起等。每個決定都面臨不可知的未來,適應良好有合理的回報,選擇正確信心倍增;萬一判斷有誤舉棋不定,冒險成了風險,有人調頭快跑,有人沉淪翻覆。
二、 日常生活的冒險
例如: 高空彈跳、叢林求生、雲霄飛車、極地滑雪、飆車競賽、K歌比 賽等。對於大大人而言,「人生抉擇的冒險」多少已經歷過;倒是「日常生活上的冒險」比較欠缺。其實有趣的生活與不一樣的感覺,非常值得一試。
「日常生活的冒險」可分三個層面:
★心態冒險
需要突破自我設限,循序漸進改變心態。有位女性學員假日必定在家,守著公婆、守著老公、守著兒女;待久了、悶久了常自問:「我究竟為誰而活?」
經過幾次輔導,她戰戰兢兢地學會開口:「我要出去看場電影」、「我已安排5天行程的旅遊」,終至於可以理直氣和地說:「我和朋友約了見面聚餐。」
她「冒險」為自己開創一條新路才發現「其實,我是綁住自己的元兇,沒有人不放我走。」這種「心態上冒險」早就該嘗試了,千萬不要被傳統角色、個人狹隘的認知羈絆。
★性格冒險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也不對,端看對象而定;對於性格不夠開闊、價值觀偏狹的大大人,轉換與改變往往會換來意想不到的美好果實。
只要有所覺察,有動力調整,「本性」是可以「移轉」的。
除了課程中引導學員培養彈性價值觀,偶爾我會引導「街頭實驗」。這個教學方法是在街頭進行陌生人拜訪,兩人一組進行「請問方便換銅板嗎?」、「我好像在哪裡看過你」、「這個東西我不買了」、「請聽我唱一首歌好嗎?」「讓我送妳一朵玫瑰花」等。
30分鐘街頭拜訪後回到課室,大家眉開眼笑地分享陌生人的反應、自己的感受、觀察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彼此聆聽、共同體驗時,街頭上有趣的冒險活動正潛移默化他們的性格:慣性的猶疑、膽怯微調之後走向大方、樂觀、開朗等正向性格。
★體能冒險
攀爬百岳、騎車環島、參加三鐵或跑馬拉松,這些挑戰體能極限的活動不只有益健康,透過集體培訓過程還可以學習如何組織團隊,如何培養耐力同時廣結志同道合的朋友,人生就此「網開一面」樂趣無窮。
大大人學習冒險有四個優點:
1.增加生活的樂趣
2.增加友情資產
3..增加生命活水
4.增加放自己自由的舒暢感
何樂不為?出發吧!Go!G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