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攝影嗎?
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也更有機會與三五好友到戶外走走。想要捕捉美好的景致,或是留下永恆的紀念,照片當然是最直接的首選!現在,跟著達人的腳步走,開始你的第一堂攝影課吧!
光圈大小、快門速度、感光度(ISO)是控制相機是否能夠正確曝光的三要素。而一張正確曝光的照片,可以是不同光圈、快門、ISO數值的組合:光圈和快門聯合決定進光量,ISO則決定感光速度,許多攝影的拍攝技巧都是圍繞在這三要素上,沒有一定、也沒有完美的組合。學習攝影初期,先釐清這幾個名詞,練習靈活應用這些要素,才能拍攝出令人滿意的照片。
關鍵1:光圈
十五世紀,藝術家利用暗箱做為輔助繪畫的工具。在黑暗的房子裡,將其中一面牆鑽出一個小圓孔,把外面的景物投射到對面的牆上,影像是相反的,但投射的影像可以幫助繪畫。直到法國畫家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攝影才開始發展。
現今的相機原理與十五世紀的暗箱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小孔投射景物,只是原本用來輔助繪畫的一端變成感光材料。景物要投射成像,開孔必須很小;如果孔開得太大,景物就無法成像。但小孔進光量小,需要很長時間曝光,因此後來有了凸鏡來增加進光量。直到現在,各種鏡頭上有多種凹凸鏡的排列組合。有了進光量後,為了應付不同的光線強度,還需要能夠調節進光量的開孔裝置,以便在光線強時縮小,光線弱時變大,這個裝置就是光圈。
光圈在相機上的縮寫通常是以「F」表示。若相機螢幕上顯示F2.8的數值,就表示光圈值為2.8的意思。常見的光圈值如下:F1.0、F1.2、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光圈值F愈小,光圈愈大,且各光圈值相鄰的進光量相差一倍,例如光圈值從F8調到F11,進光量就少一倍,F5.6到F4則多一倍。
光圈除了控制進光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用,那就是控制照片的景深。景深表示相片的清晰範圍。光圈值F大,景深就深,清晰範圍便廣;反之則景深淺,清晰範圍窄。
因為景深的關係,一般把F8~F64稱為小光圈,F1.0~F5.6稱為大光圈。小光圈可以提供較深的景深,大多運用在風景攝影;大光圈則多用於人像攝影或者是低光源的情境下,尤其大光圈在低光源時,可以提供更高的安全快門。
一顆鏡頭的最佳畫質通常落在鏡頭光圈的中間值,太大的光圈會讓畫質鬆散,太小則當光線通過葉片,容易造成波動疊加,形成明暗相間的波紋,影響成像畫質,因此需要謹慎使用。
關鍵2:快門
攝影發明初期是沒有快門的,因此一張照片需要曝光很久。隨著鏡頭凹凸鏡的進化,感光元件的提升,需要的快門時間愈來愈快,鏡頭與感光元件之間便需要設計一個控制曝光的組件,快門因而誕生。相機內部就像是黑漆漆的房子,窗戶的大小就是光圈,快門就是房子的窗戶。窗戶打開的時間愈長,進入的光線愈多,房子也就愈亮。
做為控制曝光時間的裝置,快門時間的單位為秒,在相機螢幕上的相關顯示為s1/60s表示快門速度為1/60秒。快門值B(T)、30、15、8、4、2、1、1/2、1/4、1/8、1/15、1/30、1/60、1/150、1/250、1/500、1/1000、1/2000、1/4000、1/8000之間呈倍數成長,例如1/15s比1/30s多一個曝光值。
B(T)常使用在晨昏及夜景拍攝,透過快門線來控制時間,其長短可自由控制。從按下快門線鈕曝光開始,再按快門線鈕(釋放快門)則曝光結束,可以是一秒,也可以是一小時。
快門的速度愈慢,通常顏色愈飽滿,成像能夠包含更多細節。而要凍結畫面時,需要注意到所謂的「安全快門」。相機有一個手持安全快門拍攝原則:安全快門是隨焦段同時增長,例如50mm鏡頭快門速度不要低於1/50秒,200mm鏡頭速度不低於1/200秒,以此類推。除非使用腳架,否則成果可能因為手震而變得模糊。
關鍵3:感光度(ISO)
過去底片相機所用的膠捲上可以看見ISO100、200、400等數值標示,表示其感光度。進入數位時代,可以使用的ISO值也更多,常用的數值如50、64、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等。感光度是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所制定的測量系統來表示,數值愈高,對光的敏感度愈高。
如果用ISO100需要曝光2秒,ISO200只需要1秒,ISO800更只需要1/4秒。在數位年代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調整感光度,猶如隨時更換不同底片。儘管調整ISO很方便,但高ISO成像顆粒粗,易有雜訊,使用低ISO才可得到細緻的畫面,所以風景攝影都使用低ISO拍攝。但某些場景如昏暗的室內、不准使用閃光燈的場館、運動攝影,或是拍攝星軌,只有提高ISO才能拍攝。高ISO產生的雜訊,通常也跟感光元件的大小有關,在同等技術條件下,若像素相等,感光元件愈大,高ISO的成像畫質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