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改編自青木新門撰寫的《納棺夫日記》。從事納棺工作(日本的納棺儀式近似於臺灣傳統的沐浴、更衣、化妝與入殮等儀式。)的青木先生在書中寫了這麼一段話:
「對末期患者來說,語帶激勵太殘酷,好言慰解又太悲情。講經說法、任何言詞都是多餘。只要身邊有一位輕透如風的人,用猶如晴空般澄淨的雙眸為自己守候,即已足夠。」
能夠在這樣一個人的陪伴和支持下離開,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但願我們自己也會成為某人的臨終守護者。
翩然離去,留下美好
就某種意義來說,一個人如何面對生死關頭,反映了本人的性格和價值觀。生前的生活方式、死後的葬禮選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一個人的器量也從安排身後事中反映出來。
一樣米養百樣人,有滿口視死如歸,一旦死到臨頭,卻做垂死掙扎的人;也有不戀棧世間,坦然接受死亡、走得從容的人。有人風光了一輩子,最後卻死在療養院無人聞問;有人則一生平淡無奇,臨走時身邊卻擠滿了送行的親友。
拒絕一切延命治療,選擇順應生命自然起落的導演和田勉先生,終其一生,活得精采,走得也漂亮。1997年發現罹患癌症,從此與癌症奮鬥14年的落語家(即單口相聲)立川談志先生,也是走得安然瀟灑。一直到臨終都過得像自己,正是他引以為傲的生活態度。為演藝工作奉獻一生的緒形拳先生、原田芳雄先生、兒玉清先生…每一位的臨終身影都留給人灑脫超然的印象。
演員也好,藝人也罷,工匠、藝術家都無所謂,這些一路耕耘一生奉獻的人,無論是生前或臨終時的表現,無不令人激賞。
不浪費生命每一秒鐘
最近也有一個正面看待死亡、坦然接受死亡的例子,那就是演員入川保則先生。2011年3月,71歲的入川被告知得了胃癌,而且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他從容面對死亡的威脅,還參加電影《苦咖啡人生》的演出,擔任主角。入川在片中的角色剛好也是罹患末期癌症的患者。除了拍攝電影以外,入川也演電視劇、唱歌、寫文章,可說是出道55年來最忙碌、最投入的時期。
醫生原本宣告他恐怕活不過8月,沒想到8月時回診檢查,竟發現癌細胞生長的速度緩慢到令人吃驚,而且,又可以喝酒了。醫生也跟他說:「應該可以過完這個年。」
「我生性馬虎隨便,連癌細胞都拿我沒辦法。」入川開朗地說。他還笑著呼籲大家:「拜託各位不要包奠儀,把錢拿去買票看電影吧。」
類似入川先生這樣用豁達的態度面對死亡,結果又多活了一些時日的例子,時有所聞。入川先生可說是和癌症一起生活在死亡的深淵,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依舊開朗樂觀的典型代表。2011年12月,入川先生與世長辭,雖然他未能「過完這個年」,但他被宣告來日不多後的生活態度,讓我們從他身上看見了生命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