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擁有一夜好眠,長期失眠者常常採取「藥物」輔助,其實想要突破這惱人的窘境,最好的治本方法就是先了解個人的「睡眠週期」,透過科學方式重新調整生活規律,才能重返夜夜好眠的高生活品質。
銀髮族忌諱:多相式睡眠
簡單來說「睡眠週期」,就是在睡眠過程中,從淺眠到熟睡的階段變化,控制這一切其實正是我們大腦的神經網路。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鄔定宇表示,隨著年紀增長,生理時鐘逐漸轉變為早睡早起,經常晚上不到9點就開始想睡覺,結果凌晨3點清醒,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鄔定宇醫師說明,想要調整失眠狀況,首先得先改掉多相式的睡眠習慣,意思便是白天不要有太多小睡的時間。許多長輩早早起床,早餐吃完上午10點多又去休息、中午接著午休、有時下午4點多又再瞇一下。睡眠一旦過多,夜晚就會失去想睡覺的動力,造成嚴重失眠。
4階段的睡眠週期循環
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至5次的睡眠週期循環,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
◆第一階段◆
入睡期:準備開始進入睡眠,此時會出現昏昏欲睡的情形,腦波開始產生變化,頻率、振幅漸漸變小。
◆第二階段◆
淺睡期:屬於淺眠階段,這時腦波不規律,忽大忽小。
◆第三階段◆
熟睡期與深睡期:進入深沉睡眠,腦波的變化大,頻率、振幅增加。
◆第四階段◆
快速動眼期:會出現翻身動作,此時腦波迅速改變,出現如清醒狀態的高頻率振幅,類似進入了第一或第二階段,事實上只是進入一個「快速眼動睡眠(REM)」。
失眠的患者,最常遇到狀況就是無法順利進入第三階段熟睡與深睡期。
這時,我們可以從睡眠週期做計算,抓住正確的睡覺時間、長度,避免失眠問題產生。例如本身需要睡7個小時才有精神,習慣晚上11:00就寢,根據睡眠週期計算,假如一個週期是90分鐘,將會於隔日上午06:30起床(約5個週期),不宜過多過少,可依照個人睡眠時間與習慣做調整。
固定作息很重要
如果要從作息中調整睡眠,鄔定宇醫師強調,範圍以不超過1個小時內為限。例如每天晚上11點就寢,若要晚睡,最好不要某天突然12點之後睡覺,如此一來,睡眠週期會被打亂,不僅容易有失眠的問題產生,同時也須要花更多的時間,找回原本的作息,既費力又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