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也過了一大半了。
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已達85.9歲(2011年),我現在的年齡已經超過中間點了。雖然離老還是有點遠,但我最近突然想到,如果親人走了,或者丈夫、女兒不在了,變成天地間孤獨無依的人,我該怎麼辦?
世界上有獨居比較自在的人,也有個性比較適合跟人在一起生活的人,我很明顯地屬於後者。由外食到旅行,我喜歡跟人一起行動,不限於情人或配偶,只要心意相通也不在乎性別和年齡,因為跟人在一起我比較能安心和享受生活。這項性格隨年齡增長也愈強烈,為了避免自己太倚賴身邊的人,因此我一直都留意著這點而避免,對「一個人生活」、「孤獨死」等字眼變得更敏感也是事實。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預測,到了2035年,日本的獨居家庭會達到1845萬戶,占日本家庭總數的37.2%。日本的獨居老人人數年年增加,到了2010年已經接近五百萬人,其中多數是女性,其實迎接孤獨死的通常不是高齡者,而是二次大戰後出世的團塊世代、年紀在55到65歲的中年男性。死因從腦中風到自殺各種都有,據說是因為堅持用自己的步調過生活,跟高齡者相比,他們很少跟附近鄰居來往,因此被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
排山倒海的孤獨感
事實上我們最擔心老後發生的事,孤獨死應該是最典型的例子吧!在誰也不知道的情況下,自己一個人在房裡悄悄的嚥下最後一口氣。年邁的父母往往半開玩笑地對著兒女說出「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萬一要走的時候,請照顧一下喔」這樣的話,就是擔心這種狀況發生吧。
有名的輔導員或精神科醫師們都說,人的一生會照這個人描繪的方式進行。年輕時候沉醉在夢想中,不斷追逐、想得到眼前想要的東西,但是人生走到一半回頭看時,發現如果沒有願景只是這樣過生活,人生就像在大海中浮沉的小船,被不斷變化的環境操弄,自己到底跟誰過著怎麼樣的生活?最後的結果還是無法預測。我們至少必須明白並非只能完全依靠小孩或親人,有時也可以跟非預期中的人開始過著幸福的生活,這是我在英國看到的一位年長男性的同居生活故事。
因緣際會的「同居」
從倫敦搭電車大約一小時,在斯溫頓(Swindon)的暢貨中心(Outlet),是一棟地下一樓、地上二樓、堅固的維多利亞式連排別墅(townhouse),他一個人住在這裡、以前擔任工程師的老紳士,正享受著我理想中與他人的同居生活。
40多歲就離了婚,跟愛貓同居的他,有一天突然跟比他年輕40多歲左右的女性遠親,因為奇妙的原因開始一起生活。這位女性雖是表姊妹的姪女,但跟他只有在很久以前的聖誕節見過一次面,關係可說陌生有如外人。我對他為何會跟這樣的女性一起生活感到很好奇。這位身材很高的老紳士,也就是這位「老伯」,擁有一頭灰色頭髮、下額蓄滿鬍鬚,個性十分幽默,是個很健談的紳士。
「我從旁聽說這位遠親的女性,她剛從亞洲從事不花錢的旅遊回到斯溫頓。父母都不在了,也沒有可住宿的家。於是我告訴他們,我的家裡有很多空房間,問她要不要買下我的一樓或二樓。但是她才剛回國身上沒有錢,於是她問我:『我沒有辦法拿出來6000萬這麼多錢,可不可以付房租給伯伯當房租,請您租給我呢?』向我提出同住的建議。」
兩人商量到最後,伯伯住在一樓、她住在二樓,兩人共同生活。不久之後,在地方高中擔任職員的她有了建築師男朋友,他也想要搬過來一起住。
幾年前我去拜訪的時候,兩人房子的牆壁全部用油漆塗成紅與黃色,二樓的臥室裡放著兩人收集的古書,密集的放在手工作的書架上,她用很少的錢買來法國製Pleyel品牌的中古鋼琴,擺在起居室,象徵這對情侶幸福的生活。
到了晚餐時刻,她說她要做飯,就面對後院的小廚房發出很大的聲響,最後把烤好的烤肉料理運過來端上桌,也沒有招呼樓下的伯伯是否會一起用餐。吃完飯後她說:「這部鋼琴可以奏出蕭邦喜歡的美麗音色喔。」然後就在鋼琴前坐下來,彈了「蕭邦波蘭舞曲第六號」給我和她男友欣賞。鋼琴的音色很好,但是我心中卻掛念著樓下可能正在一個人用餐的那位親切老伯。
「這個鋼琴的聲音太響了吧?他不寂寞嗎?」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的想法太日本了,但是就算在貫徹個人主義的英國,對方也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就算有付租金,難道他不想悠閒的在自己家中,享受黃昏時刻聆聽鋼琴演奏的樂趣嗎?我心中存著無謂的擔憂,她在情侶溫柔眼神的守護下,彈錯琴鍵還不在意地笑著呢。
(下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