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於《祭十二郎文》中提及:「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
雖說現代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不像古人一樣,年未40就出現了「退化」症狀,但牙齒的優良與否,確實和全身上下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遇到的缺牙、掉牙情況發生時,有哪些醫療技術,可幫助我們順利進食、咀嚼呢?
牙套適用:缺損太大、牙根還在
當牙齒有蛀牙的情況,且蛀掉的範圍、結構太多,做過根管治療後仍尚未改善,即可選擇製作單顆牙套。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膺復牙科主治醫師馮聖偉強調,除了上述的重點之外,本身牙齦底下的牙根是否健在,更是使用牙套治療的一大原則,這樣才能有效固定牙套,避免因為牙齒太脆弱,咀嚼時斷裂,或使細菌跑進去。
假牙適用:缺損過多顆
假牙又稱為活動義齒,分為單顆與多顆兩種,馮聖偉醫師說明,當牙齒缺損太多顆,且不適合做植牙的人,建議選擇假牙。根據統計,臺灣65歲以上者,有30%至40%都有做攜帶式的活動義齒,通常在吃東西時,才會戴上,平常也要注意假牙的清潔,避免細菌孳生,造成牙齦發炎。
植牙適用:缺損不多、非高齡者
馮聖偉醫師表示,植牙適用於本身不是高齡者,但因牙周病或各種牙科疾病,導致整顆牙齒掉落者,此種治療方式也可使往後的生活得以更加便利。缺點就是,由於沒有健保給付,費用相對較高,不過如果保養得宜,一般而言效果都還不錯,可使用的年限可達10年以上。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平常都須多注意牙齒的清潔與保健,每半年洗牙一次,確認牙齒健康狀況;若真的需要「外力」的協助,也要與醫師仔細評估後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