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好幸福

請先登入會員!

登入會員您可享有以下服務


收藏喜愛內容

參與專屬活動
立即登入
X
首頁 > 幸福故事 > 專家開講 > 返鄉祭祖,不一樣的中式嘉年華

幸福故事

返鄉祭祖,不一樣的中式嘉年華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字級:
加入收藏

我是一個出生在臺灣的外省第二代,正確的說法是祖籍在湖南的臺灣人,也可以說是出生在臺灣的中國人,很多種描述身份說法,都不能脫離我的祖先在中國:但是我的母親是臺灣人,也就是一般人說的「芋頭、番薯」的後代,如果算到我孫子那一代,現在應該是來臺第四代;但是我對家鄉的印象是模糊的,我只依稀記得我父親的故鄉是湖南省湘鄉縣中沙鎮道坪村高沖這個地方,因為記憶裡每一年的農曆新年除夕夜,父親總會對我們這群子女,用濃濃的湖南鄉音述說他的故鄉,我雖然聽不清楚是不是正確的地名,但是至今記憶仍然十分清晰。

 

返鄉前的準備與心態

我過去因為工作及職務限制的關係,返鄉祭祖一直無法如願;雖然家父在世時,曾多次返鄉,除了祭祖外也重新修建了祖墳;每次回來都看得出他心中的滿足,但是第二代無法陪同,一直是他心中的痛;所以我也默默的把返鄉祭祖列為一生中最大的心願;直到2016年8月,正式從職場退休,才開始進行返鄉祭祖圓夢的計畫。

興起這個念頭後,開始從網路上找中國湖南省地圖裡的湘鄉縣,發現家鄉湘鄉縣已經變小了,新的行政區劃分後,湘鄉變成一個小市,原先的一部份劃分到了東面的湘潭市,一部份分給了西面的婁底市,只剩下我們家鄉那一部分還在湘鄉市裡;記得家鄉只有姑姑和他的家人,姑姑也已過世,而大哥五年前曾經返鄉祭祖,所以與表弟妹平常還有聯繫,很快的,我和家鄉的表弟透過微信(wechat)聯繫上了,並敲定利用中秋節假期返鄉祭祖。

第一次回家鄉總是想準備些見面禮,可是家鄉親友叫我什麼都不必準備,他們都過得很好;可是我還是不能免俗,這次是中秋節返鄉,怎麼可以兩手空空,每家都準備一份禮,不知不覺也準備了不少東西;我是中秋節當天與內人一起返鄉,班機起飛時間上午10點,抵達長沙黃花機場時間是中午12點半,出關後已經一點多了,在長沙先用完午餐與住在長沙的親友敘一敘,再前往湘鄉,由於老家中沙鎮離湘鄉市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直接回鄉就太晚了,所以當晚就在湘鄉市的賓館住一宿,希望能養足精神,第二天回鄉祭祖才有精神。

 

祭祖儀式隆重

一夜熟睡,第二天用完早餐後,由表弟建平及姪女、女婿陪同向故鄉出發,慢慢開始進入農村的景色,發現不論老少大家都露出很開心的笑容,表示生活應是無虞,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終於到達中沙鎮,鎮上只有一條主街,建平表弟的家就在主街上,車一停我打開門腳一落地,四面八方的鞭炮聲,把我嚇了一跳,以為發生了甚麼事,結果表弟說是歡迎我的,真是受寵若驚。

進了表弟家門之後,一大群親友,才開始一一介紹,平輩的有那些、侄甥輩的有那些、孫輩的有那些,由於大家都是第一次見面,很高興都洋溢著笑容,這種見面的氛圍與父親那一代,經過生離死別數十年再見面,相擁而泣的悲情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祖先的祖墳,就座落在表妹家的後方半山腰的一片竹林內,清幽祕靜,據說也是塊風水寶地;是家父20年前重新修繕的,從家鄉故居走上去大約10餘分鐘,這次除了我和內人外,其餘都是表弟妹的祖孫三代,一行二十餘人每人分別攜帶著一些祭祀供品,浩浩蕩蕩地向祖墳前進,順著小山坡路,很快就走到了,第一次看到自己祖先的墓地,有點激動,但是我強烈的感受到祖先是歡喜的,大家幫忙擺上供品,我特別帶來臺灣的金門高粱及茶葉請祖先嚐嚐。

家鄉很多祭祀傳統與臺灣所看的不太一樣,所有的三牲都是生的,祭祀的公雞必須在墳前宰殺後,雞血要滴在墓地及墓碑上,問表弟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有沒有特別原因,他說從小看長輩都是這樣,就依傳統來做了;我和內人特別向祖先稟報近況及在臺灣的親族,並行三跪九叩禮,完成了返鄉祭祖的心願,禮成之後,依家鄉禮儀還要在祖墳前放四長串鞭炮,莊嚴中不失熱鬧,看到了隨行的姪、孫輩也虔誠的祭拜,我覺得家鄉慎終追遠的傳承,比我們在臺灣要做的成功,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們在臺灣的侄孫輩也有機會回家鄉祭拜祖先。

這一次返鄉祭祖之旅,我有幾點深刻的體會:
一、親情永遠是親情,是割捨不斷的;雖然從未見面,一但見面後,就會自然流露血濃於水的親切感情。
二、故鄉越來越進步、富足,希望他們都能夠過得更好,兩岸的中國人都能夠融洽相處,不要有爭端。
三、中華民族傳統的「慎終追遠」的美德,一定要繼續傳承下去,不要為了生活競爭壓力,忘了原本是我們最珍貴的文化寶藏。


本專欄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上一則 看更多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