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好幸福

請先登入會員!

登入會員您可享有以下服務


收藏喜愛內容

參與專屬活動
立即登入
X
首頁 > 幸福故事 > 專家開講 > 回憶裡的父親,懷念無止盡

幸福故事

回憶裡的父親,懷念無止盡

圖片來源/ iamtripper/Shutterstock.com、shutterstock
字級:
加入收藏

今年是父親九十歲的冥誕,回憶起他在世時的身影歷歷在目,可是一切卻只能成為追憶;先父離開我們已經十多年了,可是回想他在世時,我每次回家探望時,他好像有很多家鄉的事想告訴我,但是因為時間太短,談得都無法盡興;由於當時我還在軍職,職務歷練越高,意味著一年三節都無法正常回家,只能短暫的停留,往往一年與父親見不到幾次面,每次見面只有短暫的交談;但是我知道他期望我能在軍中奮發向上,光宗耀祖,所以他對我在軍職服務能夠晉升至將官及成長歷練是很讚許的,也是引以為傲的。

先父熊德楊先生,湖南省湘鄉縣人士,民國17年2月17日生,家鄉是湖南省湘鄉縣中沙鎮道坪村高沖這個地方,從我小時候的印象中,家父常提及,家鄉是個農村,幼時家境十分清苦,成長過程中,正值抗戰期間,先祖父及祖母過世得早,他不但無法正常受教育,還因生病及逃難多次死裡逃生;抗戰勝利後,不知何故參軍,民國36年以少年兵隨軍來臺接收時,年齡才19歲。

父親小時候因為抗日戰爭,無法正常接受教育,但是一生好學不倦;雖然偶爾有點騾子脾氣,但是印象中,卻很少看他發脾氣;小時候,住在天母士林紙業公司日本式的宿舍,後方庭園有個泥土地籃球場,先父個子高,打籃球搶球的英姿還歷歷在目;可能是先父由於外型出眾,加上做人誠懇,很快地被我本省籍的外婆相中,把我媽媽許配給他,當時算是「芋頭蕃薯配」;確實的結婚日期,以我大哥的年齡推算,他是民國39年底出生,我父母親應該是38年結的婚,當年我父親22歲,我母親才17歲;父母結婚後,很快的次年就生了大哥,然後,每兩年我及弟弟妹妹就相繼出生,因為食指浩繁,父親就開始辛苦的工作,為了養家活口,他兼了不少工作,有黨部的黨工、報社新聞記者,好像也開過早餐店及麵館,只要是能為家庭賺錢的工作幾乎都做過,後來固定從事新聞工作,當上報社駐臺北特派員,家中生活才慢慢穩定,但因為子女漸漸長大,讀書學習費用一直在增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如果我們子女等他回來,母親都會煮夜宵給他吃,我們也能藉此分一杯羹,所以我們也養成晚睡的習慣。

 

對家鄉的思念

父親對家鄉一直都很思念,尤其牽掛他唯一的妹妹,父親有七個兄弟姊妹,排行老六,上有五個兄長,下有一個妹妹,祖母在生姑姑時難產過世,父親的五個兄長在抗戰時分別離世,祖父過世後,家鄉只剩下姑姑一個親人,他離開故鄉時才10幾歲,姑姑小他三歲也才10餘歲,自小兩人相依為命,忽然因戰亂分開,數十年來兄妹分隔兩地,生死未卜;所以父親一直想辦法透過朋友,從香港寄信回家鄉,打聽姑姑的下落,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有了姑姑的消息,父親高興了好久;可是當時因為兩岸尚不能探親,父親還在僑務委員會公務員職務上,所以與家鄉只能靠書信往來,互吐思念之苦;直到1993年父親從公務人員職位退休,才圓了返鄉之夢。

1994年,父親第一次返鄉,家母與他一同前往,當時兩岸沒有直航,只能從香港進入大陸,據父親告訴我們,當時還未改革開放,故鄉大都務農,什麼都缺,姑姑及姑丈育有子女六人,生活非常清苦,所以他也不能免俗,配合返鄉最流行的從香港攜帶三大件(彩色電視、冰箱、洗衣機)回故鄉,據說當時是道坪村第一部彩電;返抵家鄉時,兄妹相見,恍如隔世,相擁痛哭,甚為感人。

 

文化典範的好父親

父親一生都是文化人,雖然沒有受過正常教育,但是好學不倦,陸續完成了空中大學的學業,退休之後,苦學英文,他的每本英文書,都有很完整的眉批心得,而且也買了錄音機,聽英語會話帶子,每次回家時,都要找我進房間,用他那湘鄉口音念一段給我聽,問我聽不聽得懂,我每次雖然聽得很吃力,可是我都說很棒,他就非常得意的聊聊家鄉的事情;父親早年從事新聞記者的工作長達二十餘年,是臺灣早期的娛樂影視名記者,也出了幾本書;後來心臟出了問題,經過調養後,轉入公務員體系,擔任僑務委員會海外文宣的工作,直到退休;退休後,積極參與湘鄉同鄉會的活動,擔任湘鄉文獻總編輯的工作,推廣家鄉的人文風情,不遺餘力,樂此不疲。

我是一個來臺第二代的湘鄉子弟,我知道湘鄉人性格直爽,處理事情直來直往,是典型的湖南騾子脾氣;我後來返鄉及參與同鄉會的活動之後,接觸到許多鄉親,我才知道父親身上這些特質,也都能從鄉親身上看到,我想這些是不是就是所謂湘鄉人的特質;細數如後:

1. 勤儉務實:父親生性勤儉樸實,除了買書的錢以外,從未看到亂花一毛錢,可是對子女的教育支出,默默付出,從未皺過眉頭。

2. 好學不倦:湘鄉人好學不倦,典型的先賢曾國藩先生就是一個學習的典範,父親每次返鄉,都會帶回來很多本曾文正公的文選集,我們子女也從他的行止中,學習到閱讀的樂趣。

3. 感情豐富:父親對子女、親人感情豐富,雖然不富有,但是只要子女或親人所需,都會想盡辦法滿足;當他知道姑姑家境清苦,雖然當時無法返鄉,但是想要盡全力照顧姑姑及外甥的那份心情常常溢於言表。

4. 望子成龍:父親自幼因為沒有辦法受正常教育,常引以為憾;所以對子女的期望很高,偏偏我們這一代都不是讀書的料,只有弟弟、妹妹完成大學的學業;他對我的期望更高,我記得當時初中畢業,參加高中聯考及五專聯招,他都是親自陪我去考,考完後他問我考的怎樣,我明明考的不好,我都回答還不錯,結果他很開心的帶我去吃高檔的自助餐及日本料理,現在想起來頗覺得不好意思;還好後來進了軍校,從另外一個領域發展,沒有讓他失望。

5. 注重儀容:父親一生無論做任何工作都很注重儀容,每日出門一定西裝筆挺,像個學者;而且每個月理髮至少一至兩次,從未間斷,連理髮時都穿著西裝,這一點我至今沒有辦法學會,至表遺憾。

6. 喜歡重口味:從小父親不喜歡台菜,喜歡米食,每次母親只要炒一盤辣椒臘肉,父親就食慾大開;我甚為不解,又鹹又辣有甚麼好吃,可是自從返鄉探親之後,我才茅塞頓開,因為湘鄉人十道菜有九道菜是又鹹又辣,不知道是不怕辣、辣不怕、還是怕不辣,看大家吃得過癮,我卻辣的滿頭冒汗。

父親的一生是值得學習的典範,撫今追昔,格外感傷,他自幼失怙,困苦成長,一人從遙遠的家鄉千里迢迢來到臺灣,與家母結緣成家後,至今已傳了第四代;而且子女各自有成,父親一生,勤奮好學,任勞任怨,從未害過人,應驗了古人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目前子孫總數已經37個,而且第四代已經有五個曾孫,來台開枝落葉,子孫綿延,可能也是父親最終的期盼,希望他在九泉之下,能夠繼續庇佑子孫平安健康、生活美滿、國運昌隆。

 

本專欄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上一則 看更多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