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particulate matter(PM),指的是空氣中懸浮微粒物質,類似灰塵的粒狀物。而懸浮微粒有不同的大小直徑,通常以微米(μm)表示,例如沙灘上的沙粒粒徑約90 μm、空氣中飄浮的花粉約30 μm,而粒徑小於10 μm的微粒,稱為PM10。因此,當粒徑小於2.5 μm,就是PM2.5,由於它非常細小,可輕而易舉隨著人類的呼吸進入氣管,甚至穿過肺泡,進入血管至全身的血液循環,PM2.5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第一級致癌物,會影響著肺部、呼吸道與心血管的健康。
人為 是主要因素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教授顏宗海說,PM2.5沒有固定的成份,由空氣中固態和液態物質混合而成,除了自然界產出的微粒如火山爆發、海洋飛沫、地殼岩石崩解等,尚有因人類行為所飄出的懸浮微粒如烹飪時的油煙、吸菸、工業運作所產生的煙霧及粉塵、汽機車所排放的廢氣等。
顏宗海醫師提醒,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每天都會公布各地的空氣品質,並特別針對PM2.5的部份,每小時更新,民眾可以上網,隨時得知全臺各處PM2.5的含量,而分級方式是採英國每日空氣品質指標的細懸浮微粒預警濃度分級,將指標區分為10級並以顏色示警,如下表顯示: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
顏宗海醫師提醒,當PM2.5濃度進入中階段,懸浮微粒濃度達第4級時,敏感的族群如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慢性患者及孩童、就需要多留意,觀察自身狀況;而一般人若有不適如眼痛、咳嗽或喉嚨痛,也應於第7級開始要減少戶外活動。至於新聞播報時氣象員經常提到的紫爆,是指第10級或非常高。
外出時建議戴口罩 減少PM2.5暴露
如果想要有效阻擋PM2.5,一般口罩不會有太大的效果。顏宗海說明,就學理而言,N95口罩可以阻擋0.3微米氯化納微粒達95%,其對於阻絕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是最有幫助的,但戴過N95口罩的民眾都有經驗,這種口罩戴起來不僅麻煩,而且較悶熱,很難長時間戴著。
顏宗海醫師建議民眾在外出時戴上口罩,即便不能抵擋全部的懸浮微粒,但可隔絕口鼻,抵擋部分的污染。此外,當環保署公布的PM2.5濃度為高級以上時,應盡量待在室內,減少戶外活動,或者快去快回,且門窗記得緊密,避免懸浮微粒飄進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