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簡單的吃藥,其實學問不小,如還有服用保健食品的習慣,更得多加小心。醫師提醒,最好養成諮詢固定醫師、藥師的習慣,並確實遵守醫囑,才不會救命不成反「藥」命。
俗話說「藥是三分毒」,不管是藥物或是保健食品,受其本身特性與效果,以及適用對象,會被設計成不同服用方式。但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沈采穎指出,不少高齡族群常見用藥,萬一與保健食品服用時間間隔太近;或是忽略彼此藥性發揮的加乘或遞減效果,都可能弄巧成拙,引發致命危機。
四高用藥多 維他命受青睞
「不只三高,現代的四高患者更多!」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柏臣指出,過去中高齡患者最常面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疾病,必須長期服藥控制;但受到飲食、生活習慣觀念不正確影響,「高尿酸」所引發的痛風性關節炎痛、腎結石、腎病變等,必須服藥治療的熟齡患者也不少。
常見用藥種類除了「四高」用藥,陳柏臣解釋,這類型的患者,還容易因為罹患退化性、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患,必須服用一些止痛藥;而有慢性咳嗽的患者,也常見因呼吸不順與咳嗽,需要長期服用止咳等肺部藥物。
在保健營養品方面,沈采穎觀察,中高齡者最常服用的第一順位為綜合維他命,其他還有鈣片、葡萄糖胺類與魚油、B群;婦女進入更年期後,不少人會選擇補充一點大豆異黃酮,改善更年期的不適症狀。
劑型多樣化 吸收快慢有差
「藥到病除」是每個人的願望,面對五花八門的藥品劑型,怎麼正確吃,也是一門學問。陳柏臣提到,口服藥物大致分成液體與固體二大類,固體劑型是指錠劑、膠囊與粉劑等,以錠劑最常見;液體劑型則有口服液、糖漿與懸浮液等。在服藥方式上,沈采穎表示,有的腸胃藥品與血糖藥,多會要求「飯前」吃;而吃了會嗜睡的抗組織胺,或是鎮靜、安眠藥品,則建議在睡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用,吃完藥後立刻入睡,以防在精神不濟狀態下,發生危險。
陳柏臣並提醒,人在入睡後血壓會降低,因此常見的降血壓藥,不建議睡前吃,最好在早上服用,且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吃,才能確保療效,安全用藥。同時,搭配個別藥性與藥效發揮長短,患者不該在未經醫師的允許下,任意咬碎、磨粉或剝半來改變服藥方式。沈采穎警告,像是降血糖、降血脂,或是長效型的止痛藥及抗組織胺等藥品,設計時都是經過時間計算,在人體緩慢發揮藥效。任意咬碎磨粉,讓藥物瞬間崩散釋放效果,反而會因藥物吸收過量弄巧成拙,嚴重者甚至有昏迷、休克危險。
亂搭保健品 容易加重病情
保健食品琳瑯滿目,不少人會買來保養身體。陳柏臣指出,有慢性疾病患者,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可得小心。他舉例,臨床很常見在吃降血脂藥物的患者,聽到紅麴保健食品也可降血脂,就與藥物搭配服用,結果藥效太強,釀成橫紋肌溶解症差點喪命!
沈采穎強調,不只保健食品不能隨便與藥物搭配服用,很多中西藥也不能混吃。像是強心劑中的毛地黃,如果與人參搭配服用,會加重效果,引發毛地黃中毒,嚴重恐休克致命;吃降血壓藥若再吃葡萄柚,會延長藥效,導致血壓偏低。部分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沈采穎也提醒, 若服藥後出現不適,務必要告知醫師,請醫師評估不適感究竟是新的疾病,還是副作用。
她舉例,曾遇過管灌臥床患者,因藥物副作用導致水腫,但患者未告知醫師服用過哪些藥,使醫師判斷錯誤,改開利尿劑改善病情。結果服用利尿劑,加上夏天臥床沒開冷氣狂流汗,身體水分喪失太多,電解質失衡,反而緊急住院兩周。
有慢性疾病者,沈采穎建議,服藥後有任何不適,都要誠實告知醫師;若有吃保健食品的習慣,也要老實向醫師報備,並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搭配方法,以免降低或加乘原本藥效,導致二次傷害。
丟藥回醫院 固定醫師看診
對於有多重疾病,需要長期服藥的族群,陳柏臣強烈建議,患者與家屬應該要有「家庭醫師」的概念,避免養成「逛醫院」拿藥的習慣,有哪一科疾病的問題,就固定找同一個醫師診療;並誠實告知自己吃保健食品的習慣,及服藥後有哪些不適,讓醫師了解所有病況後,才能做完善的評估。
沈采穎並提醒,病患除了確實遵守醫囑服藥,不可貿然停藥、改變藥量;藥品平時應放在乾燥陰涼處,以免變質。如果藥沒吃完,務必拿回醫院回收,不要亂丟或是「呷好鬥相報」,自己當起醫生亂配藥,才不會衍生「藥」命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