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黃台陽來說,從接觸到墨、學習賞墨進而到收藏、研究,這一連串的過程,其實是個「意外」。
將近20年前的某個夏天,他在金山萬里路邊的一間藝品店,無意間看到了四、五錠墨條,當初因為懷舊,想起從前當學生時的磨墨時光,便索性順手購買,回家後就擺在書架的底層。之後,黃台陽又在金山、鶯歌、臺北玉市等地,買了幾錠墨條,但同樣是被收起來的命運,並沒有特別留意。
直到2008年,黃台陽因為癌症剛做完化療,整個人顯得鬱鬱寡歡提不起勁,這時才想到將從前買的墨拿出來歸類、賞玩,研究後發現,原來墨的世界是如此廣大、有趣,從此便一頭栽進了墨的世界!
近墨者黑
雖然孔子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黃台陽笑說:「我就是喜歡和墨交朋友!」
攤開他特別帶來給記者觀賞的墨,各個形狀特殊,大小不一,雕滿細微的紋飾,用各種書體、不同顏色來呈現上面的文字,而每一錠墨,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黃台陽翻開一本樸素,卻記著密密麻麻的筆記,裡頭記錄著他的每一塊墨寶,歷史、年份、來源還有價值等等,目前筆記本已累積有數10本,而他所收藏的墨條,更有1500錠之多,可見得他對墨的執著與熱愛了。
發揮科技人的統整精神
本身有資訊背景的黃台陽,不管在光華商場、臺北玉市,甚至國外競標的網站,都曾出現過他的身影,他越研究越有心得,也越買越多。不過,當數量多了以後,就很容易亂,這時他發揮了科技人的專長,試著從每一錠墨上尋找關聯性,甚至將其編碼、登錄、分類,詳細的挖掘那些藏在墨背後的美好故事。
上圖這組「汪節菴製福祿壽喜墨」,是清代徽州製墨大師汪節菴所製,是禮品墨的一種。當時的官員常委託名家製作不同的墨,有的當伴手禮送給同為官僚集團的其他成員、有的作為向總督巡撫等高官賀喜之用,甚至有進貢皇上歌功頌德的。
黃台陽解釋,汪節菴這錠墨屬於一般喜慶送禮用,用料不頂好,價格會相對合理。當時文人流行製墨,除了一方面可提升個人的風雅、展現風度,還能順勢宣傳當地土產,何樂而不為?
再來,這錠「銅柱墨」,即是於清朝光緒12年,時任督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吳大澂與時任琿春副都統的依克唐阿,奉光緒皇帝的命令,與帝俄談判劃定琿春附近邊界後,於交界處埋下銅柱,不可移開,故這此錠墨十分具有歷史意義。
記錄成研究書籍
賞墨玩墨後,因為玩出了心得,因緣際會下黃台陽將自身的研究出版為書籍,雖然他總是笑說,由於在墨上花了不少錢,勢必要給家人一個交代,否則會挨老婆打。不過,他更希望能將每錠墨的故事傳遞出來,讓志同道合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奧妙與樂趣,給這些墨條一個嶄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