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股市動盪的這段時間裡,有位朋友小曹跟我聊到:「過去幾年市場都在漲,跟著投顧老師、分析師的建議操作股票,績效都還不錯。但今年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聽同樣的專家建議反而虧了不少,到底該怎麼取捨這些專業建議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早期剛接觸投資理財沒什麼方向的時候,也是照著網路、書籍或雜誌上的專家建議在操作,的確也是有賺有賠,但整體的表現始終沒有太大的改善,為此也困惑了一段時間。
不過幸運的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使我產生了許多對「聽從專家建議」這件事情的收穫,讓我們一起聊聊吧!
專業投資建議如何影響我們
在一般人的理解理,如果一個人在同個領域投入的心力和時間越多,那麼收穫和成效也會越大,最後成為專家。
在投資的領域也是,要是這些人花了巨大的時間、研究了海量的資料、技術,最終還是沒辦法戰勝市場,那我們到底在瞎忙些什麼?
這樣的心裡反映出的其實是對未知的不安,因為金融市場不論我們在怎麼研究,都不可能研究出一個標準答案,而在遇到狀況不明的時候,很正常我們會對自己沒有信心,直到有個方向出現才能安心走下去,也因此專家的建議便成了最好的解答。
然而,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嘛?如果這樣就能夠輕鬆理財的話,那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賺不到錢,甚至還因為信任了專家的建議而血本無歸,這中間到底還缺了哪些需要知道的?
專家的建議也可能出錯!?
相信你當然知道不能聽信名嘴胡亂建議,以免淪為冤大頭。但我所說的並不是這些人,而是那些你真正信任的老師或朋友,也可能因為這些因素而判斷錯誤:
一、隨機事件的影響
就以我們隨手可得的資訊為例,年初有個知名投信在年度投資展望寫到:「大陸未來經濟體系良性循環,進而提供股市一定的支撐,持續看好消費受惠個股、創新科技股,適合做中長線佈局。」
誰知道今年下半年中美貿易戰爭就爆發了,不論是什麼樣的投資策略,都無法避開重大事件的影響,尤其是這樣的事件在現在發生的越來越頻繁。
許多影響市場的變化是隨機發生且無法預測的,就算是資深分析師也是一樣。同樣的,天然災害、政治角力、恐怖攻擊、新競爭者加入等,突發事件影響市場的例子,實在多不勝數。
二、現實的利益衝突
你知道很多時候,金融從業人員跟客戶的利益是相互衝突的嗎?而最主要的衝突原因,來自「收取傭金」的制度。臺灣金融業以銷售為主,為了刺激業績,不論是銀行、證券還是保險業,往往會訂出許多獎勵目標,促使從業人員盡量銷售商品。
以銀行投資為例,理專的收入來源之一為客戶申購基金的手續費。若以保險為例,客戶繳交的保費越多,業務人員的傭金就越多。在這種情況下,真的能確保業務員的規劃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嘛?
三、專家本身犯下的錯誤
千萬別覺得專家的說法就一定是對的,專家也是人,也會被資訊給誤導、過度自信、或是粗心犯下錯誤,當然也會受到人性的影響。
譬如「從眾行為」,試想一下,假設某間投資顧問公司聘有10位分析師,當9位分析師都為行情預測「看漲」,剩下那位分析師能完全不受影響,勇敢的表達「看跌」觀點嘛?
經典電影《大賣空》有一幕另我印象深刻,當主角一行人拿著資料,指責信評公司為什麼要開給明顯財務狀況有問題的公司AAA評等後,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別傻了,就算我們不開給他,隔壁的信評公司也會開給他。」雖然時空環境已經不同,但同樣概念的事情卻層出不窮。
除了聽從建議以外的事
回到一開始小曹的提問:「該如何取捨專家的建議?」,換個方式來問這個問題,我想會是:「如何在狀況不明時,找到理財的方向?」,若用這個角度來看,則有幾個建議提供:
一、再次了解持有的投資標的
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有時候我們根本不是要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在尋找一種安心的方法。若你的反應還停留在向他人要答案這個階段,代表你可能根本不了解手上持有的標的。
當源頭的不確定性沒有解決,一旦遇到相同事件,同樣的不安只會持續發生。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不安,我們才有辦法再次檢視自己的投資方式是否經得起考驗,進而做出改變。
二、思考專家決策出發點
為什麼你會認為專家是可信的呢?他們遵守什麼樣的紀律和原則?對於資訊他們是怎麼判斷的?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相信能長期在市場上獲利的專家一定會有很的方法和技巧來應付各種情況。但一般人在沒有同樣的思維下去使用這些技巧,往往不一定有好結果。
思維與技巧不同,思維是結合了大局觀、對市場、人性的了解,也保留了因形勢而變的彈性,也會有其獨特的個人風格,比起技巧這才是投資人最該學習的地方。
本專欄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