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和理財達人田臨斌和施昇輝,兩位45歲前實踐退休生活者,將分別談他們行路天涯和簡單理財的生活,所謂幸福退休也許只是種簡單生活想法的延伸。
對很多人來說,理想的生活,不在此岸或現世,卻可能存在彼岸或未來。
法國詩人Arthur Rimbaud 著名詩句「生活在他方」,有其相對的精確性。對沒有子女,只有另一伴的田臨斌來說,一幢房子不會變成家,天涯海角無所謂,天堂地獄存在否,也不是太重要,老婆在那裡,家就在那裡。所以當老婆說打算離開一輩子住最久的臺北時,他馬上附和說,那就走吧。
兩個久居大城市,酷愛旅行的人,是不太可能真的變成享受農家樂的現代農夫,綜合考慮現代都市的生活機能的親近性,交通方便性,思量臺中、臺南後,擁有海洋親水性的高雄,最後成了他們的移居地。
移動力等於幸福力
田臨斌說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臺北人好像真的變得愈來愈不快樂,和其它地方的人比較,笑容變少了。他不是社會學家,不是媒體,只知道這個居住佔人生大半時光的地方,似乎變了,如果無從改變外界大環境,為了下半生就用腳離開吧。
況且人的移動力增加後,會更自由。以前大家都是用室內電話,現在手機普及後,每個人都變得更活潑,更有機動性,理論上來說,選擇和自由變得更廣泛,幸福和快樂的能力也可望同步提升。身體狀況允許的話,不再受限一定要定居在某個城市,比方是上海、北京、臺北或是香港,人走出自己的設限後,視野變大了,世界變大了,很多想法可能會不同,也比較不會見怪不怪。
兩種快樂
田臨斌認為,臺灣美食是不賴,但現在似乎成了唯一的價值,就像八卦新聞成了媒體的主流價值,這樣傾斜的世界,背離世界的常態。他說英文區分感官(美食和睡覺等)的小確幸快樂(Pleasure),和從事興趣熱情參與的喜悅(joy)兩種,兩種都很重要,像是天平兩端,但不該過度偏頗發任一方,滅另一方。
人們在職場時也許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從事工作以外的喜悅興趣和嗜好;但是退休後,如果身體狀況允許,享有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自由支配時間的優勢。
田臨斌談起第一次去印度時,他帶著成見前往,果然是普遍貧窮、落後又不衛生的地方,他乾脆主動縮短行程,逃回臺灣。幾年後,自己的旅遊經驗變豐富了,對於落後的定義也不再只是看經濟發展和年平均國民所得時,發現印度人臉上流露出來,普遍是那種從容、平和、自在,可能是華人一輩子追求,但,都不可能擁有的。
海洋性格
雖然臺灣是海島國家,但是似乎還是比較傾向是大陸國家性格,穩定、保守和較封閉的心態,凡事守成,羨慕領年息18%終身俸,不想去開創可享有18%年報率的事業,也不太想和異族打交道,別說和新加坡、香港、首爾這些四小龍,甚至連曼谷或吉隆坡,國際化程度都比臺灣高。
不和外國人打交道當然是個人自由,副作用是無法認清自己在國際中的定位,人云亦云,難以快樂。田臨斌說人只有心裡輕鬆才會微笑面對,成天比來比去沒有盡頭,如何高興起來?
臺灣人是愛比一族,舉凡五子(車子、房子、妻子、子女、銀子)、服飾、學歷,甚至餐館、旅遊國家的數目都可以拿來比較,但無論是人生勝利組的自大,還是失敗造成的自卑,都是快樂的敵人。結果是對身份的普遍焦慮,名片上最好是印董事長,當然頭銜也是愈多愈好。田臨斌認為,所謂老其實和年紀大小沒太大關係,反而是和願意接受、學習新事物有關。
沒有子女的田臨斌夫婦,把對方的存在視為家的歸屬,他們兩人至今還未嘗試過你去巴黎,我去紐約這種各自分開,各玩各的旅行。田臨斌說關鍵可能是他們的長程旅行大都是半自助,並且都是老婆大人在企劃和搜集資料,至少對他個人來說,真的要分開旅行好像問題很多。
至於施昇輝說,雖然他老婆也會和上韻律舞蹈班的女性友人們,一起相邀出國旅行,但他出國,則一定是和老婆同行。此外,他和田臨斌夫婦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大都是跟團在旅行,也期待在團遊時找到同好認識新朋友,也真的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