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外型像是衣服的皺褶,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若是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
▲內側皺襞在關節腔中的位置。
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經年累月摩擦後,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人在年輕時,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30、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50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
內側皺襞終其一生會影響膝關節的活動,也會因為每個人的日常活動及工作狀況不同,而造成膝關節不等程度的「退化」。當內側皺襞發炎、變厚、缺乏彈性時,就會磨損股骨表面的軟骨。內側皺襞本身被重複夾擊而產生的發炎現象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使關節軟骨逐漸崩解,軟骨磨損或崩解後產生的碎片,會掉到關節中,產生更多不正常摩擦而導致軟骨加速破壞,致使膝關節繼續「退化」。
膝蓋彎曲角度是關鍵
自然賦予的保護機制:四角連桿機構由於膝關節已演化成精密的四角連桿機構,在零度(完全伸直)~30度的活動範圍,膝關節面與面之間的運動模式是互相滾動的,軟骨表面並不會產生具有破壞作用的摩擦現象;彎曲過了30度後軟骨間才開始混雜有互相摩擦的滑動運動;超過60度之後就完全是會有摩擦破壞作用的滑動運動了。
人類自然的移動方式(如走路、跑步),在受力的站立期,膝關節的彎曲角度並不會超過30度,軟骨是完全不會受傷的。
▲膝蓋彎曲角度0度~30度。
▲膝蓋彎曲角度30度~60度。
▲膝蓋彎曲角度60度以上。
然而,因文明發展而產生的活動(如騎腳踏車、爬樓梯),往往就超出四角連桿機構能保護的彎曲角度了。
「內側摩擦現象」的破壞作用,也是取決於彎曲角度以中年人的內側皺襞為模擬對象,彎曲角度超過五十度,軟骨就會被磨損。然而,急性發炎的內側皺襞,隨時都在腐蝕軟骨,些微的彎曲都可能造成夾擊現象而加重疼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