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全臺灣每年有2萬多人需要置換人工膝蓋,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傳統的手術,需要將整個膝蓋拿除,連前後十字韌帶、未受損的軟骨也被迫犧牲,加上容易有失血過多的問題,往往一個手術,需要動員親朋好友在外守候,以便隨時輸血;可怕的是,事後的復健,更是疼痛到讓人苦不堪言。
難道,想要重新有穩健的步伐,真的只能置換人工膝蓋嗎?
術前3D掃描 精準率更高
中山醫院骨科主任暨吳濬哲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說明,許多人深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常常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上下樓梯、每走幾步路就會帶來的劇烈疼痛。當退化到一定的程度,更影響到生活行走,這時即需要做人工膝關節置入手術,來維持生活的機能。
吳濬哲醫師表示,目前已有引進美國最新技術,術前利用紅外線定位患者膝蓋受損區域,再將斷層掃描與實際X光片確認位置後,醫生可以根據3D模擬影像,使用機械手臂進行手術,精準度極高,誤差不會超過一公厘。
換單側手術、復健時間縮短
吳濬哲醫師補充,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即使努力復健,患者仍有走路卡卡、不順暢的感覺,正是因為放置人工膝關節前,不管好骨頭、壞骨頭都要一併摘除,特別是前十字韌帶,它是穩定關節的重要組織,與步伐的穩健度息息相關,卻因為手術,往往需要被犧牲。
另外,若是磨損部位在膝蓋兩側,就可配合定位與3D模擬選擇機械手臂進行手術,不需要動到整個膝關節。吳濬哲醫師比喻,好比一棟年久失修的房子,即便外觀斑駁凋零,但鋼骨、架構仍然完好,裝修時就沒有必要全部打掉重蓋,如同機械手臂不破壞膝蓋主要的結構,僅單純更換「壞掉」的組織部分。
整個機械手臂手術過程約2小時,以「磨」的方式去除壞的組織,減少了手術的出血量,復原的速度也比較快,甚至有些人手術後,6小時即可起身走動,大概1至3天即可出院,還能保有原本膝蓋自然彎曲的角度與機能,機能上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對象:單側膝蓋退化的患者
目前,臺灣健保尚未給付機械手臂手術,自費金額約新臺幣50萬元,美國、香港、新加坡則大約4萬美元。
吳濬哲醫師說,就現階段而言,他個人已經超過150人開了機械手臂手術,術後效果都十分良好,保留了完好的關節、軟骨,讓患者免去失血的危險與復健痛苦。唯一的缺點是,機械手臂只適用於單側膝蓋退化的患者,因此吳濬哲醫師建議,大家還是要定期做檢查,早期控制、治療,維持良好的膝關節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