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好幸福

請先登入會員!

登入會員您可享有以下服務


收藏喜愛內容

參與專屬活動
立即登入
X
首頁 > 養生健康 > 保健 > 秋天口乾、嘴破,原來是它惹禍

養生健康

秋天口乾、嘴破,原來是它惹禍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關鍵字: 口乾 嘴破 秋燥
字級:
加入收藏

 

經過了炎炎夏日,緊接而來的是微涼秋天,氣溫雖然降低了,但身體卻一直感受到缺水般的不舒適感,且還伴隨著便祕、皮膚乾燥、口角發炎、乾咳等情形發生,事實上,這正是中醫所說的「秋燥」。

 

中醫角度:秋燥是一種「溫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說明,若以中醫觀點說明秋燥,可以細分為「溫燥」與「涼燥」。

會有此節氣病症,是因為初秋時,天氣漸漸轉涼,但夏天的炎熱尚未完全消除,只是潮濕的情形減緩,在乾燥又高溫的氣候中,影響人體,造成外感「溫燥」;反之,進入深秋後,天氣越來越冷,則為「涼燥」。這也是中醫所謂的「外感六淫」之說,簡單來說就是氣候中「風、寒、暑、濕、燥、火」的變化,一旦超出人體負荷範圍,就很容易生病。

相對於外感的「溫燥」及「涼燥」,乾燥的天氣都會影響人體造成「內燥」,也會會使人體內外有缺水的情形,這也是秋天時才會出現的特有徵狀。謝明憲解釋,秋燥是一種溫病,也就是西醫中常見的秋季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而這種「秋天急性外感熱病」,會呈現出類似感冒的症狀,乾咳、痰少,容易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癢、嘴角發炎、鼻子乾、便祕等一系列乾燥表現的症狀。

 

避開寒性的食物

想要讓身體順應節氣、感到舒適,謝明憲建議可在飲食上先做調整。例如食用水梨(燉煮後再食用)、甘蔗、荸薺、枇杷、白木耳、百合等柔潤食材,增加體內水分、潤澤體質。但因天候轉涼,在選用潤養食材切記不能過於寒涼,例如西瓜,反而容易如腹瀉等寒化症狀。

上一則 看更多 下一則